谈履职心声 献发展良策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谈履职心声 献发展良策

来源:安徽日报
2024-03-04 09:22

原标题:谈履职心声 献发展良策

记者 许昊杰 吴量亮

3月3日晚,全国两会安徽新闻中心举行首场集中采访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钱家盛应邀接受记者提问,谈履职心声、献发展良策。

3月3日晚,2024全国两会安徽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集中采访活动,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钱家盛接受记者提问。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 姜 摄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扩大医保支付范围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

“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我希望在医保制度的改革上,能有更多的药物和新的疗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让老百姓能享受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3月3日晚,提及对全国两会的期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如是说。

针对群众看病都喜欢去大医院、大城市的情况,如何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就医便利度和满意度,并促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群众选择去大医院、名医院就诊,是对健康的期盼和需求,应充分理解。但我们也要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让群众绝大多数的看病需求就地、就近解决。”刘连新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能力的建设,在城市中可以让社区医院、基层医院与省市级医院和大学的附属医院建立有效的医疗联合体。同时,建立县域医共体,让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能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让群众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

刘连新表示,国家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政策的引导、基础的激励,让更多医生能够走到基层医院去,并利用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学习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一小步,民生健康一大步。当前,安徽正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医疗一体化上,安徽还需要在哪些重点方向持续发力?

刘连新表示,在长三角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体化方面,需要安徽的头部医院在医疗技术水平能力方面追赶上先进地区的医院。同时,长三角区域的医保支付,包括收费的项目、收费的价格、可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等,也要做到一体化,并推动医生在长三角范围内能够自由执业,让群众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刘连新介绍,此次全国两会他就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交提案,希望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当地百姓。此外,他还围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话题建言献策,希望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能得到更好地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 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目前,高校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进一步调整我们高校的专业结构,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钱家盛一直关注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布局,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我省高校共新增本专科专业点818个、改造114个、停招撤销665个。目前,省属高校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点3460个,占比58.12%,比2022年提高4.73个百分点。

钱家盛介绍,安徽大学在前两年撤销了十几个专业,就是因为这些专业特色不鲜明、供给过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了,与此同时又新增了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十几个新专业。“不管删除还是新增,目的就是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钱家盛说。

当前,我省正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应着力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做好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文章。”钱家盛建议,应坚持问题导向,从高校学科专业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中发现不足,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对高校的分类指导,比如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就要鼓励学生在学术上继续深造;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应加强产教融合,引入企业、行业等专家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调整、培养方案优化,促进产学研各环节跨界融合,让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更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王妍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