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 时政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来源:人民日报
2024-03-04 11:04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记者 王浩 姚雪青 强郁文 李蕊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代表委员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不断推动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代表委员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在共同发展中凝聚起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2023年江苏常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今年全市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鼓足干劲再出发。”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委员说。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蒋鹏举委员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2023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恢复向好。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不懈奋斗。”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桐宇代表说,“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系列政策落地,着力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我们将主动作为、抓住机遇,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2023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5.2%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1%。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新时代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代表感受深切,推动文化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现在为10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技术支撑,接下来将继续在全国开展木器漆、简牍、纺织品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助力历史文脉永续流传。”方北松代表说。

目前全国已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300个,文化馆和博物馆超1万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过3.35万个,广大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代表委员表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同时,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需要二者相互促进。”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孟广禄代表说,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代表委员表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既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有精神财富极大丰富。

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代表委员表示,既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厚植物质基础、夯实物质条件,又要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手抓物质文明,不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质的有效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代表说,“企业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持之以恒研发折叠屏激光产品,目前激光电视产品全球占有率突破45%。”

“保持量的合理增长,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周桐宇代表建议,多措并举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让要素流动更顺畅。

一手抓精神文明,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打好‘文化牌’。”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代表说,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我们村建设美丽庭院,办起‘沪剧沙龙’,乡亲们精气神更足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孟广禄代表说,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体两面,要以精神文明发展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内在动能。“坚持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创新践行人文经济学。”蒋鹏举委员表示,常州依托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等,打造文化新地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代表委员表示,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持续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代表委员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以物质为基础,也需要用精神作支撑,必须筑牢物质基础,涵养文化自信,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贾少谦代表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补齐短板,厚植发展后劲。”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博望镇永合村党总支书记陈小妹代表说,广袤乡村孕育巨大发展潜力,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12万元,今年继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多年来,200多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走村串户,把舞台搭在大地上,把演出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湖北省文联主席杨俊代表建议,加快推进高水平文化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文化建设,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持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委员说,聚焦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代表委员表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前进道路上,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就一定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记者罗珊珊、杨彦帆、武少民、田泓、李俊杰、巨云鹏参与采写)


寄语

张桥委员——

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苏州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人文与经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融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农工党苏州市委主委、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张桥委员说,苏工、苏作对精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演化为苏州今天对实体经济的始终坚守和对“专精特新”的极致追求,涵养出独特的城市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苏州大有可为。”张桥委员说,苏州将出台更多真招实招,以崇文厚德的人文底蕴赋能科技产业创新,以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全力打造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兴的人文经济新形态,为高质量发展积累起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整理)

尚丽平代表——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牢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四川省绵阳市政协副主席、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代表说,绵阳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正着力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多项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面向全国引进乡村文艺人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尚丽平代表说,下一步,绵阳将加强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拓展红色资源传播形式,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型技能人才。

(人民日报记者王明峰、宋豪新整理)

汤立新代表——

提升人民群众出行幸福感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铁路企业一直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运输服务需求,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平台。”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汤立新代表说,近年来,南昌铁路局立足赣闽两省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铁路+旅游”快旅慢游新模式提质升级,打造书香铁路、文化列车等行业品牌,加快铁路站车文明环境建设。

汤立新代表认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休闲新需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铁路部门责无旁贷。要不断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服务性,同时,弘扬铁路站车文明新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感。

(人民日报记者周欢整理)

张兴海委员——

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广大经营主体要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委员表示。

“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技术、新产业能发挥重要作用。”张兴海委员说,多年来,赛力斯集团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更优质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要,为美好生活增光添彩。要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人民日报记者向子丰整理)

责任编辑:刘川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