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的“守”与“授”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非遗技艺的“守”与“授”

来源:央视网
2024-03-08 15:51

“我为百姓代言”

原标题:非遗技艺的“守”与“授”

央视网消息:聚焦两会特别策划《我为百姓代言》,从代表委员们的故事中,找寻他们担负起人民重托的底气所在。3月7日,我们要来认识全国政协委员田静。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迈入制陶之路开始,陶泥流转于她的手上已有28年的光阴。

两会前夕,在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位正在教授学生制陶的非遗传承人。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是田静对学生们的要求。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烧成色泽有金石质感、莹润光洁。不过,三十年前,田静刚刚开始学习制陶时,整个建水县从事紫陶行业的还不足百人,生产以小家庭作坊为主,主要制作花盆、泡菜坛子等低端单一器皿。

建水紫陶的制作技艺有采土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环节,但自从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倒闭后,完整的工艺链断裂,各环节之间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整个行业处于低迷。

那时,田静就立志要掌握建水紫陶的全过程制作工艺,为此,她花了十年时间到处拜师学艺。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称:“小的时候,学这个手艺就是个困难,它没有出现在一个学校,它更多是师父辈们的口传心授。因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其实都是非遗技艺的富矿,很多传承人想把自己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是在当地很难找得到徒弟。”

多年来,田静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以及各类创新造型,让“窑火不断、传承千年”的建水紫陶形成了一套清晰规范的制作流程,她也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把“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建水紫陶行业中来,是田静这些年一直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早在2009年,田静就开设了公益培训班,为乡村青年提供免费的非遗技艺培训课程。2018年,她又成立了“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为返乡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传统技艺。近年来,在田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用手艺创造价值。

田静称:“我今年带去的提案是关于非遗保护传承,提案的内容主要涉及将非遗充分融入学校美育课堂体系,而且更多的是在中小学。”“我觉得其实一路走来,这个手艺和这方水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我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就是手艺到我们这一代,它应该有更好的传承的方式方法,能够留给年轻人,我想我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真真正正的责任去传承好、保护好。”

28年间,田静一步一步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多年收集挖掘、反复试验,她整理出的“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108道工序环环相扣,用完整的工艺流程让建水紫陶这一千年技艺焕发了新的光彩。田静一直怀念的是老师傅们对她的口传心授,因此也深知传承的意义所在,免费开班教学、用手艺带动就业,田静一直在思考和尝试如何把建水紫陶技艺更好地传承给年轻一代。从千方百计学艺到不遗余力守艺,再到心手相传授艺,陶泥在指尖流转,非遗在传承中发光。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